上古七十二帝王_上古72帝王

瑞恒号 2024-11-23 03:00 1

古代的三皇五帝七十二王都是那些?

三皇,指燧人(燧皇)、伏羲(羲皇)、神农(农皇);

上古七十二帝王_上古72帝王上古七十二帝王_上古72帝王


上古七十二帝王_上古72帝王


上古七十二帝王_上古72帝王


上古七十二帝王_上古72帝王


五帝,指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。

七十二王指的是秦始皇召集的齐、鲁的七十二儒生博士等。

七十二帝,指传说的上古七十二帝。有七十二王之说,也有七十二帝之说。七十二王指的是上古诸王。传闻之中,诛仙王聚集了七十二位,欲推翻主宰的统治,可惜被无上之主,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,化为尘埃,留下来了奇物“万界王图”。

指上古到泰山封禅的君主。相传上古到泰山封禅者有七十二君。见《史记·封禅书》引管仲语。唐李白《大猎赋》:“方将延荣光於后昆,轶玄风於邃古,拥嘉瑞,臻元符,登封於太山,篆德於社首,岂与乎七十二帝同条而共贯哉!”

古代的三皇五帝七十二王都是那些?

三皇五帝,是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“帝王”。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,历年无确数,少当不下数千年。近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、贾湖文化等,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,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。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。

三皇①燧人、伏羲、神农②伏羲、女娲、神农③伏羲、祝融、神农④伏羲、神农、黄帝

五帝①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②庖牺、神农、黄帝、尧、舜③太昊、炎帝、黄帝、少昊、颛顼④黄帝、少昊、颛顼、喾、尧

72王只是虚指,其实还不止72王。因为王姓有诸多家族,来源很多,特别是后来历代的迁涉,各成一族,十分复杂。

古代的三皇五帝七十二王都是那些?

三皇,指燧人(燧皇)、伏羲(羲皇)、神农(农皇);五帝,指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。

七十二王指的是秦始皇召集的齐、鲁的七十二儒生博士等。

补充:1.三皇五帝有很多种说法,常提到的如上。

2.七十二王并不是七十二位。秦始皇二十八年(前219年),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,始皇东巡郡县,召集齐、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“天下山”——泰山下,商议封禅的典礼,以表明自己当上是受命于天的。

七十二王泰山封禅的来源: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,毕生以“克己复礼”为已任的孔老夫子,曾往来汲汲于泰山,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,“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,不得而数者万数也”(《韩诗外传》),以至在向们传授六艺的时候,尴尬地说:“其俎豆之礼不章,盖难言之”遗憾地留下了空白。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,可惜《 管子 》一书中的《 封禅篇 》早已亡佚,现存该篇是从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补抄的。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:“齐桓公既霸,会诸侯于葵丘,而欲封禅。管仲曰: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,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,昔无怀氏封泰山,禅云云;虙羲封泰山,禅云云;神农封泰山,禅云云;炎帝封泰山,禅云云;黄帝封泰山,禅亭亭;颛顼封泰山,禅云云;帝喾封泰山,禅云云;尧封泰山禅云云,舜封泰山,禅云云;禹封泰山,禅会稽;汤封泰山,禅云云;周成王封泰山,禅社首:皆受命然后得封禅。”《路史》中记载,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“兴封禅”,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。以上诸说,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。

关於七十二个的名字

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。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。自秦至清,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共有12位。

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

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 封泰山、禅梁父山

二世胡亥 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 登封泰山

西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 封泰山、禅肃然山

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 封泰山、祠明堂

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 封泰山、祠明堂

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 封泰山、禅蒿里山

太初三年(公元前102年) 封泰山、禅石闾山

天汉三年(公元前98年) 封泰山、祠明堂

太始四年(公元前93年) 封泰山、禅石闾山

征和四年(公元前) 封泰山、禅石闾山

东汉 光 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(公元56年) 封泰山、禅梁父山

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(公元85年) 柴祭泰山、祠明堂

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(公元124 年) 柴祭泰山、祠明堂

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(公元595年) 为坛设祭泰山

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 封泰山、禅社首山

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 封泰山、禅社首山

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 封泰山、禅社首山

清 圣祖玄烨 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年) 祭祀泰山

康熙四十二年(公元1703年) 祭祀泰山

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(公元 1748年)至乾隆五十五年(公元1790年) 先后10次祭祀泰山

封禅

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后,始于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巡行东方,先到邹峄山,行祭礼,刻石颂秦功业。同时召集齐、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,众儒生诸说不一。始遂自定礼制,整修山道,自泰山之阳登山。在岱顶行登封礼,并立石颂德。自泰山之阴下山,行降禅礼于梁父山。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。

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三月,汉武帝率群臣东巡,至泰山,派人在岱顶立石。之后,东巡海上。四月,返至泰山,自定封禅礼仪:至梁父山礼祠“地主”神;其后举行封祀礼,在山下东方建封坛,高九尺,其下埋藏玉牒书;行封祀礼之后,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,行登封礼;第二天自岱阴下,按祭后土的礼仪,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。封禅结束后,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,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,割泰山前嬴、博二县奉祀泰山,名奉高县。

元封四年(公元前107年)冬,武帝南巡。次年(元封五年,公元前106年)春月还至泰山,四月封禅。

太初三年(公元前102年)正月,武帝东巡海上。四月还至泰山,举行第三次封禅。

天汉三年(公元前98年)三月,武帝至泰山举行第四次封禅。

太始四年(公元前93年)三月,武帝至泰山,举行第五次封禅。

征和四年(公元前)三月,武帝由钜定还至泰山,举行第六次封禅。

汉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(公元56年)二月十二日,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,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,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。十五日开始斋戒,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。礼毕,乘辇登山,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。二十五日禅梁父山,改年号为建武中元。

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(665年)十月,高宗率文武百官、扈从仪仗,武后率内外命妇,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,随行的还有突厥、于阗、波斯、天竺国、倭国、新罗、百济、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。十二月云集泰山下,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,上面装饰五色土,号“封祀坛”;在山顶筑坛,广五丈,高九尺,四面出陛,号“登封坛”;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,号“降禅坛”。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“封祀坛”祀天;次日登岱顶,封玉策于“登封坛”;第三日到社首山“降禅坛”祭地神,高宗行初献礼毕,武后升坛亚献。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,下诏立“登封”、“降禅”、“朝觐”三碑,称封祀坛为“舞鹤台”、登封坛为“万岁台”、降禅坛为“景云台”,改元乾封,改奉高县为乾封县。

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(725年)十月率百官、贵戚及外邦客使,东至泰山封禅。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。封禅后,封泰山神为“天齐王”,礼秩加三公一等,玄宗亲自撰书《纪泰山铭》,勒于岱顶大观峰,并令中书令张说撰《封祀坛颂》、侍中源乾曜撰《社首坛颂》、礼部尚书苏颋撰《朝觐坛颂》,均勒石纪德。

唐玄宗玉牒文:有唐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于昊天上帝:天启李氏,运兴土德。高祖、太宗,受命立极,高宗升中,六合殷盛。中宗绍复,继体不定。上帝眷佑,锡臣忠武,底绥内艰,推戴圣父。恭承大宝,十有三年。敬若天意,四海宴然。封祀岱岳,谢成于天。子孙百禄,苍生受福。

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:惟开元十三年,岁次乙丑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,嗣天子臣隆基,敢昭告于皇地只:臣嗣守鸿名,膺兹丕运,率循地义,以为人极,夙夜祗若,迄未敢康。赖坤元隆灵,锡之景佑,资植庶类,屡惟丰年。式展时巡,报功厚载,敬以玉帛、牺齐、粢盛、庶品,备兹瘗礼,式表至诚。睿宗大圣真配神作主。尚飨。

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十月,宋真宗自汴京出发,千乘万骑,东封泰山。改乾封县为奉符县;封泰山神为“天齐仁圣帝”;封泰山女神为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;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《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》。诏王旦撰《封祀坛颂》、王钦若撰《社首坛颂》、陈尧叟撰《朝觐坛颂》,各立碑山下。现唯王旦《封祀坛颂碑》尚存于岱庙院内。

宋真宗玉牒文:有宋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于昊天上帝:启运大同,惟宋受命,太祖肇基,功成治定。太宗膺图,重熙累盛。粤惟冲人,丕承列圣,寅恭奉天,忧勤听政。一纪于兹,四隩来暨。丕贶殊尤,元符章示。储庆发祥,清净可致,时和年丰,群生咸遂。仰荷顾怀,敢忘继志,佥议大封,聿申昭事。躬陟乔岳,对越上天,率礼祗肃,备物古蠲,以仁守仁,以孝奉先。祈福逮下,侑神昭德,惠绥黎元,懋建皇极,天禄无疆,灵休允迪。万叶其昌,永葆纯锡。

宋真宗玉策文: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昊天上帝:臣嗣膺景命,昭事上穹。昔太祖揖让开基,太宗忧勤致治,廓清环宇,混一车书,固抑升中,以延积庆。元符锡祚,众宝呈祥,异域咸怀,丰年屡应。虔修封祀,祈福黎元。谨以玉帛、牺牲、粢盛、庶品,备兹烟燎,式荐至诚。皇伯考太祖、皇考太宗配神作主。尚飨。

宋真宗禅社首玉册文:惟大中祥符元年,岁次戊申,十月戊子朔,二十五日壬子,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于皇地只:无私垂佑,有宋肇基。命惟天启,庆赖坤仪。太祖神武,威震万宇;太宗圣文,德绥九土。臣恭膺宝命,纂承丕绪;穹昊降鉴,灵符下付,景祚延鸿,秘文昭著。八表以宁,五兵不试,九谷丰穰,亲比,方舆所资,凉德是愧。溥率同词,缙绅协议。因以时巡,亦既肆类。躬陈典礼,祗事厚载;致孝祖宗,洁诚严配。以伸大报,聿修明祀;本支百世,黎元受祉。谨以玉帛、牲齐、粢盛、庶品,备兹烟瘗,式表至诚。皇伯考太祖,启运立极,英武圣文,神德玄功,大孝、皇考太宗,至仁应道,神功圣德,文武大明,广孝配神作主。尚飨。

都有哪七十二个到过泰山封禅?

到泰山封禅过的历朝帝王有很多,但所谓的七十二个帝王出自《管子·封禅篇》为春秋时期的管仲所言,目前还不能确定上古七十二帝王都是那些人,直至到其中的十多个人,即:无怀氏、伏羲、神农氏、炎帝、黄帝、颛顼、帝喾、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成王等。上古七十二帝王的称号或为皇、或为帝、或为后、或为王,但却没有一个称,秦始皇是个封禅泰山的,但他比上古七十二个帝王中的后一个都要晚上至少400年,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表明东周时期有周王封禅过泰山。

都有哪七十二个到过泰山封禅?

泰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圣地。相传上古时期就有72代君王曾封禅泰山。自秦至清,史籍上确切记载的到泰山封禅祭祀的共有12位。

历代帝王封禅祭祀泰山一览表

秦 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 封泰山、禅梁父山

二世胡亥 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 登封泰山

西汉 武帝刘彻 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 封泰山、禅肃然山

元封二年(公元前109年) 封泰山、祠明堂

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 封泰山、祠明堂

太初元年(公元前104年) 封泰山、禅蒿里山

太初三年(公元前102年) 封泰山、禅石闾山

天汉三年(公元前98年) 封泰山、祠明堂

太始四年(公元前93年) 封泰山、禅石闾山

征和四年(公元前) 封泰山、禅石闾山

东汉 光 武帝刘秀 建武三十二年(公元56年) 封泰山、禅梁父山

章帝刘烜 元和二年(公元85年) 柴祭泰山、祠明堂

安帝刘祜 延光三年(公元124 年) 柴祭泰山、祠明堂

隋 文帝杨坚 开皇十五年(公元595年) 为坛设祭泰山

唐 高宗李治 乾封元年(公元666年) 封泰山、禅社首山

玄宗李隆基 开 元十三年(公元725年) 封泰山、禅社首山

宋 真宗赵恒 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 封泰山、禅社首山

清 圣祖玄烨 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年) 祭祀泰山

康熙四十二年(公元1703年) 祭祀泰山

高宗弘历 乾隆十三年(公元 1748年)至乾隆五十五年(公元1790年) 先后10次祭祀泰山

封禅

秦始皇封禅 秦朝统一后,始于二十八年(公元前219年)巡行东方,先到邹峄山,行祭礼,刻石颂秦功业。同时召集齐、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,众儒生诸说不一。始遂自定礼制,整修山道,自泰山之阳登山。在岱顶行登封礼,并立石颂德。自泰山之阴下山,行降禅礼于梁父山。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。

汉武帝封禅 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三月,汉武帝率群臣东巡,至泰山,派人在岱顶立石。之后,东巡海上。四月,返至泰山,自定封禅礼仪:至梁父山礼祠“地主”神;其后举行封祀礼,在山下东方建封坛,高九尺,其下埋藏玉牒书;行封祀礼之后,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,行登封礼;第二天自岱阴下,按祭后土的礼仪,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。封禅结束后,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,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,割泰山前嬴、博二县奉祀泰山,名奉高县。

元封四年(公元前107年)冬,武帝南巡。次年(元封五年,公元前106年)春月还至泰山,四月封禅。

太初三年(公元前102年)正月,武帝东巡海上。四月还至泰山,举行第三次封禅。

天汉三年(公元前98年)三月,武帝至泰山举行第四次封禅。

太始四年(公元前93年)三月,武帝至泰山,举行第五次封禅。

征和四年(公元前)三月,武帝由钜定还至泰山,举行第六次封禅。

汉光武帝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(公元56年)二月十二日,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,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,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。十五日开始斋戒,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。礼毕,乘辇登山,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。二十五日禅梁父山,改年号为建武中元。

唐高宗封禅 麟德二年(665年)十月,高宗率文武百官、扈从仪仗,武后率内外命妇,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,随行的还有突厥、于阗、波斯、天竺国、倭国、新罗、百济、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。十二月云集泰山下,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状祀坛,上面装饰五色土,号“封祀坛”;在山顶筑坛,广五丈,高九尺,四面出陛,号“登封坛”;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,号“降禅坛”。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“封祀坛”祀天;次日登岱顶,封玉策于“登封坛”;第三日到社首山“降禅坛”祭地神,高宗行初献礼毕,武后升坛亚献。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,下诏立“登封”、“降禅”、“朝觐”三碑,称封祀坛为“舞鹤台”、登封坛为“万岁台”、降禅坛为“景云台”,改元乾封,改奉高县为乾封县。

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(725年)十月率百官、贵戚及外邦客使,东至泰山封禅。封禅礼沿袭乾封四制。封禅后,封泰山神为“天齐王”,礼秩加三公一等,玄宗亲自撰书《纪泰山铭》,勒于岱顶大观峰,并令中书令张说撰《封祀坛颂》、侍中源乾曜撰《社首坛颂》、礼部尚书苏颋撰《朝觐坛颂》,均勒石纪德。

唐玄宗玉牒文:有唐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于昊天上帝:天启李氏,运兴土德。高祖、太宗,受命立极,高宗升中,六合殷盛。中宗绍复,继体不定。上帝眷佑,锡臣忠武,底绥内艰,推戴圣父。恭承大宝,十有三年。敬若天意,四海宴然。封祀岱岳,谢成于天。子孙百禄,苍生受福。

唐玄宗禅社首玉册文:惟开元十三年,岁次乙丑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,嗣天子臣隆基,敢昭告于皇地只:臣嗣守鸿名,膺兹丕运,率循地义,以为人极,夙夜祗若,迄未敢康。赖坤元隆灵,锡之景佑,资植庶类,屡惟丰年。式展时巡,报功厚载,敬以玉帛、牺齐、粢盛、庶品,备兹瘗礼,式表至诚。睿宗大圣真配神作主。尚飨。

宋真宗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十月,宋真宗自汴京出发,千乘万骑,东封泰山。改乾封县为奉符县;封泰山神为“天齐仁圣帝”;封泰山女神为“天仙玉女碧霞元君”;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《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》。诏王旦撰《封祀坛颂》、王钦若撰《社首坛颂》、陈尧叟撰《朝觐坛颂》,各立碑山下。现唯王旦《封祀坛颂碑》尚存于岱庙院内。

宋真宗玉牒文:有宋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于昊天上帝:启运大同,惟宋受命,太祖肇基,功成治定。太宗膺图,重熙累盛。粤惟冲人,丕承列圣,寅恭奉天,忧勤听政。一纪于兹,四隩来暨。丕贶殊尤,元符章示。储庆发祥,清净可致,时和年丰,群生咸遂。仰荷顾怀,敢忘继志,佥议大封,聿申昭事。躬陟乔岳,对越上天,率礼祗肃,备物古蠲,以仁守仁,以孝奉先。祈福逮下,侑神昭德,惠绥黎元,懋建皇极,天禄无疆,灵休允迪。万叶其昌,永葆纯锡。

宋真宗玉策文: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昊天上帝:臣嗣膺景命,昭事上穹。昔太祖揖让开基,太宗忧勤致治,廓清环宇,混一车书,固抑升中,以延积庆。元符锡祚,众宝呈祥,异域咸怀,丰年屡应。虔修封祀,祈福黎元。谨以玉帛、牺牲、粢盛、庶品,备兹烟燎,式荐至诚。皇伯考太祖、皇考太宗配神作主。尚飨。

宋真宗禅社首玉册文:惟大中祥符元年,岁次戊申,十月戊子朔,二十五日壬子,嗣天子臣某,敢昭告于皇地只:无私垂佑,有宋肇基。命惟天启,庆赖坤仪。太祖神武,威震万宇;太宗圣文,德绥九土。臣恭膺宝命,纂承丕绪;穹昊降鉴,灵符下付,景祚延鸿,秘文昭著。八表以宁,五兵不试,九谷丰穰,亲比,方舆所资,凉德是愧。溥率同词,缙绅协议。因以时巡,亦既肆类。躬陈典礼,祗事厚载;致孝祖宗,洁诚严配。以伸大报,聿修明祀;本支百世,黎元受祉。谨以玉帛、牲齐、粢盛、庶品,备兹烟瘗,式表至诚。皇伯考太祖,启运立极,英武圣文,神德玄功,大孝、皇考太宗,至仁应道,神功圣德,文武大明,广孝配神作主。尚飨。

泰山封禅的七十二位帝王是哪些(按时间顺序)

泰山上正式举行封禅大典的是六位:秦始皇、汉武帝、东汉光武帝、唐高宗、唐玄宗、宋真宗。原因: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来封禅,它的条件大体是这样规定的,基本上是三个条件,个条件是更朝换代统一。第二个条件,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,政绩卓著,要国泰民安、国富民强,要有政绩,大家都信服,这是第二个条件。第三个条件就比较软,也是比较硬的条件,就是必须有祥瑞出现。就是有一个吉祥物

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仪式。其仪式包括"封"和"禅"两部分, 所谓"封",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,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;所谓"禅",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,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。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,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。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,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背景的文化奇观。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,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。《尚书·舜典》记载:"岁二月,东巡狩,至于岱宗,柴望秩于山川。"所谓"柴",就是燔柴祭天,"积薪于焰上,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"。所谓"望",就是望祭山川。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。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,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,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。宋代以后,封禅大典不再举行,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手段,备受重视。封禅和祭祀的区别应该明白了吧

山海经中记载,封于泰山,禅于梁父,七十二余家。山海经是汉武帝之前的著作。所以汉武帝刘彻都不属于,山海经的72家

版权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836084111@qq.com,本站将立刻删除

下一篇 :